購物成癮與情緒壓力的連結 醫師提醒:別讓折扣毀了人生
隨著百貨周年慶和黑色星期五的促銷熱潮接踵而至,消費者在享受折扣購物樂趣的同時,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常常被忽視。其中,一種被稱為「強迫性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CBD)的精神疾患,正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關注。這是一種與衝動控制和行為成癮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患者無法抑制購物衝動,即使這種行為對其財務和人際關係造成嚴重影響,也難以停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蘇璿允指出,「強迫性購物症」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11中,屬於衝動控制障礙的一種,其成因包括神經化學系統失衡和心理層面的壓力反應。在促銷氛圍濃厚的消費季節,這類問題尤為高發。
案例解析:30歲女性患者的康復之路
30歲的A小姐是一名高收入的企業主管,卻因購物習慣而陷入巨額債務。據其家人描述,她會在每季新品上市時,衝動性地購買同一品牌的飾品,單次消費高達數萬元,家中已堆滿未開封的商品,但她依然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在家人支持下,A小姐接受了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經過長達六個月的綜合干預,購物衝動明顯減少,財務狀況也逐漸穩定。蘇璿允醫師分析,A小姐的症狀屬於典型的強迫性購物症,治療過程中以認知行為治療(CBT)為主,幫助患者辨識購物誘因,重建健康的消費行為模式。同時,使用調節情緒的藥物穩定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能夠逐步改善生活品質。
強迫性購物症的核心特徵與危害
研究顯示,強迫性購物症患者通常在購物前會感受到強烈的衝動和興奮,購物後則伴隨罪惡感和財務壓力。蘇璿允指出,這類行為不僅損害患者的財務狀況,還可能引發家庭矛盾、工作表現下降,甚至導致抑鬱症或焦慮症的發生。此外,購物行為可能與腦內獎賞系統的過度活化有關。購物過程中短暫的愉悅感強化了行為迴圈,讓患者反覆陷入無法停止的消費模式。這是一種典型的行為成癮現象,與賭博成癮或暴飲暴食有相似之處。
對於強迫性購物症的治療,醫學界主張採取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模式。認知行為治療是最常見的干預方式,旨在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購物行為的觸發點,並培養新的情緒管理策略。此外,抗抑鬱藥物或情緒穩定劑在調節患者的神經化學反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蘇璿允建議,消費者在促銷季節應學會分辨需求與慾望,避免陷入購物的惡性循環。對於疑似患有強迫性購物症的人群,早期介入和專業治療是關鍵。醫療團隊的協助不僅能幫助患者改善行為,還能重建其對生活的掌控感。
在當今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強迫性購物症的診斷與治療為醫學界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大眾健康帶來了新的啟示。A小姐的康復案例表明,強迫性購物症並非無法治癒,只要患者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並得到家人支持,完全有可能重拾健康的生活模式。醫師也呼籲社會共同關注這一議題,推動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讓更多人能在理性消費中找到生活的平衡。